当前位置:首页 > 如何 > 正文内容

如何靠任务思维提高效率?

早间资讯网5个月前 (12-02)如何2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原文标题:《不靠大脑,靠任务》,题图来源:《神探夏洛克》

很多人问我怎么高效起来?秘诀只有一个:任务思维。

提起它,理解各有不同。

狭义上,任务思维是面临一项工作时的思考方式,这种理解下,重点放在如何完成,就像只追求及格分数,六十分足够,超过一分就是浪费资源。

我所理解的任务思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模式。

它在完全没有外部要求下,由“我”主动对大脑发出指令,强调为某个目标不断自驱,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为什么靠任务思维?因为大脑不靠谱。

举个浅显的例子,某天,你突然刷到一个短视频,博主傲人身材刺激到你,于是,发誓明天开始也要健身,假设没有具体行动计划,每一步想做什么,冲动很快会烟消云散。

即便第二天还记得,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从哪开始。

我也经常遇到。阅读时,作者某个话题突然带来灵感,如果没有立刻打开备忘录记下来,这个念头会瞬间抛到脑后。

为了改变“不爱随时记”的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我查阅大量关于大脑效率的科学文献,结果发现两个秘密。

其一,思考和大脑无关

英国伦敦大学神经心理学家,克里斯·弗瑞斯(Chris Frith)教授,他的观点挺有意思。

他说,大脑很多时候在无意识处理信息,我们觉得自己感到的这个世界,包括个人感受,是大脑制造出来的幻觉。

弗瑞斯认为:只要很少的脑活动,就能塑造出个性,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因为大脑理解信息能力很强,就算给它的信息很少,它也能创造出丰富的理解、认识。

如果大脑活动太频繁了,就会使理解变得混乱,到头来反而什么都弄不清楚了。好比,有时候你想得太多,反而越想越糊涂。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制造意识:大脑怎么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以前大家认为,大脑接收到的信息越多,思考力越强。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高段位思考,不是靠大脑接收了多少信息,而是善于整理模型,整理解决问题的框架。

更直观一点的比喻是,大脑像一片土地,思考能力好比土地上长出来的各种树木。这些树木,像我们用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型。每种树木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

树木从土地里吸取养分来生长,同样的,我们的思考模式也是从大脑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有点像训练ChatGPT一样,给它不同的信息和知识,它就会用这些,来形成回答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以,做好一件事,和大脑无关,是思考模型在决定。

其二,思考是自动叙事

什么是自动叙事?那些已经变得很常规,几乎不需要特意去想,就能自然而然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根据之前的经验、慢慢习惯形成的,后来被大脑自动化。

理性叙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关键部位脑前额叶(prefrontal region)。它扮演什么角色呢?两个方面:

提升理性程度

暂时信息加工

不论制定计划、控制注意力,还是在社交场合中的情绪表达,它都说了算;同时,它会筛选并暂存眼前看到的信息,以便任务执行。

这就麻烦了。为什么?

想象一下,前额叶就像一个剧院舞台,每天、每小时,各种信息都要在这展示,工作量相当大。

于是,它对事情处理,会采用轻重缓急原则,哪些事情比较重要,默认情况下已经做好了排序。你以为的理性、自主的思考,实际上,已经被事先安排好。

比如说:

早上考虑要不要买早餐时,大脑在这之前,已经评估过还有没有时间,会不会迟到。所以,表面看,在权衡买早餐,实际上,大脑已经帮你考虑好了更重要的事。

因此,思考是自动的,我们每天、每一个时间段的每一个决策,都在一个有限框架下进行自动叙事。

你可以把有限框架想象成“规则”。它在指导着大方向。

早晨,闹钟响了,你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后出门上班。整个过程是一个有序框架体现。你不需要每天早上重新决定要不要起床,要不要刷牙,这些决策已经被固定下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中也有类似叙事框架。

到公司处理邮件、参加会议,完成日常任务,日常任务和谁对接,这些不用耗费巨大思考力,已经形成习惯。它的好处是什么呢?直接体现是,生活工作更轻松高效。

想象一下:

一个有经验UP主,已经磨练出一套固定工作流程,包括怎么构思主题、拍摄、剪辑,再到发布视频,每一步都有条不紊。

这套固定流程,让视频制作变得几乎自动化,大大减轻工作负担。哪怕需要微调某个环节,也能轻松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项目经理,正在准备一场大型会议,你已经习惯用飞书、钉钉管理跨部门工作,这样的习惯自然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

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许多家庭有自己的一套规律,比如说,家里规定周一大扫除,周二去买一周要吃的肉,周三晚上不点外卖,在家做饭吃。

每个人都知道要做什么,各司其职,这种生活习惯,让家里的事情处理起来更有条理。

有限框架下叙事,也有明显劣势。最直接的(行为、思维)体现是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为什么?

想想看,我们第一次学开车。那时候,会严格按照教练的指导来做,怎么换挡、怎么控制速度、什么时候打转向灯,开始时学的驾驶习惯,时间一长成了默认驾驶方式。

久而久之,我们会过分依赖这些初学时的驾驶习惯。

再比如,你擅长拍视频,有一天让你转型做图文,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虽然看起来视频和图文有点像,但工作流程、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这时候,就得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工作模式。

所谓路径依赖,是一种越走越顺的过程。

一开始你可能偶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挺有效,你越用越多。用得多了,自然就对这个方法越来越熟悉,它也就越来越高效。

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会强化你的叙事结构,一旦这种模式形成,要改变它就相当困难。

比如说,上班路上的叙事结构中,大部分坐地铁1个小时,有的习惯看会儿小说,有的人信息流刷来刷去,有的人听歌打游戏。

晚上回到家的叙事结构中,有的人简单洗漱睡觉,有的人洗脸刷牙,敷面膜喝杯牛奶,一样不能少。

你习惯性把精力分配在最擅长、觉得最轻松的事情上,就算以后碰到更好的办法,也会因为已经习惯原来的方法,不太愿意去尝试新的改变。

我对它的深刻认识自于对“写作”的反思。

陆陆续续5年,看过无数个高效写作方法,最后意识到,真正问题不是方法本身,以前,我只有在真正坐下来、准备写时,才会考虑写作。

也就是说,在我其他日常叙事中,写作不是一个常规的部分,甚至跟它们毫无关系。那我怎么能指望只在特定的时间里,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提高写作效率呢?

仔细思考后发现,这些固定叙事结构几乎无处不在。

就像,每次想要减肥,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这种“只说不做”的叙事结构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碎片化时间里,不自觉地刷手机,这种“一打开就刷”的叙事结构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有趣的是,以前,我们部门有个伙伴上厕所喜欢带手机,没有手机时在厕所里待的时间很短,一旦带上手机,能呆上半小时,这也是一种叙事结构,一种利用休闲时间的方式。

还有更严重的。有的人喜欢在直播间疯狂买买买,一看到便宜就入手,这种疯狂买的叙事结构,让你陷入不必要的消费中。

每个人在自己的路径依赖中,都存在不同叙事结构,本身没什么不好,它让你感到舒服、决策成本低,又不影响工作生活,所以,会继续做。

但问题是,这种习惯的确限制了培养新习惯的能力,甚至,使新习惯形成变得更加困难。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叙事结构会带来一种正向束缚。

通常我们说舒适区,指为了保持心理安全,避免改变或挑战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跟懒惰,不愿意进取扯上关系。

比如,我身边一些朋友害怕失业,所以宁愿在一个没有发展、自己不习惯的岗位上苟且着,也不愿意冒险寻找新机会。

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叙事中,对舒适区含义有些不同。在这里,舒适是一种正面状态,源于我们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专长熟练度。

类似在工作中,你在运营方面特别擅长,老板就更可能让你负责这一块的工作。我见过很多专业技能很强的人,在这种叙事框架中感到困惑。

我有个做产品经理的朋友,最近失业,他来问我怎么开始副业。我建议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产品思维做些什么。

比如,开个账号、办个付费专栏、写写文档或操作手册之类的。这些东西只要能卖出去,至少也算是一门小生意。

他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

他说,平时工作就看数据、做AB测试,感觉这些技能和理解的副业没啥直接联系。你看,一个人在特定工作范畴内的思考和行动模式,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正向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在公司有好处,它让你变得更专业。写操作手册、文档,一开始你可能都能做,如果换到一些新的事情上,你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叙事结构限制了发展性。

换句话说,思维、行为上对固有叙事结构的依赖,会阻碍你探索更多可能。并非换位思考的问题,是思维上的叙事方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定型了。

类似还有,我发现,身边在图文工作做得不错的人,短视频领域往往很难转型。主要原因之一是,太习惯于用图文思路来做事。

所以,由过去成功经验培养出来的思维叙事,想被改变,很难。就像说,你不光要跳出现有叙事框架,还得改变思维和行为习惯,这比单纯让一个人走出舒适区要难得多。

我对这个话题有深切体会。实际上,我也曾面临类似挑战,后来找到了改变的三个方法:

1. 下指令

下指令,谁不会。我明天要减肥,就是一个指令。问题是,怎么下一个能执行下去的指令很重要。

需要明白,旧思维模式在生活中根深蒂固,它给我们带来了即使满足和舒适度,你以前经常下完指令,第二天忘记,已经形成了习惯。

改变这些思维,开始阶段必须依靠毅力,没有别的方法。当我想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时,会从内心深处推动该方法,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做,必须行动。

持续不断地重复想法,大脑才会接收到“我要做某事”的信号;不过,一开始信号比较弱,它会觉得无法完成,这时,我会鼓舞大脑,“我能做到”。

这是改变潜意识的一个前置条件,让它从接受信号,觉得做不到变成接纳信号,觉得可以试试,这样做的目的为了让身心更容易遵从潜意识引导,避免中途放弃。

2. 改变叙事框架

行动的小步子原则,是把事情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来完成。我提到的行动,虽简单,实施起来却不容易,它包括三个小步骤:记、拆、行。

记。比如说,我看某博主内容时,被某个观点启发,会马上打开备忘录记下来。记下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这是一种随时原则。在以前每个阶段叙事中,没有该习惯。

拆。拆指拆步骤。类似于,想读一本书,你需要将它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来执行,比如今天看一部分,明天再看一部分。

最后行。最难的是行。为什么?

我们白天整体的叙事框架是固定的,你必须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做什么,很难被改变。怎么办?只能人工干预每段具体叙事结构内容。

干预,就是把想做的事,量化到“特定时间段内”。比如,想转型视频博主。以前习惯坐地铁时刷信息流,现在,可以尝试在这段时间里,看些相关的内容。

3. 持续的训练

很多人困难在于,停留在旧的思维模式里,比如:认为只有坐在电脑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某项工作,其实,身边有很多的叙事结构可以被充分利用。

想写脚本或找灵感,行走在路上,蹲马桶时,跟朋友聊天时都可以被激发出来;做项目报告,也不一定只在电脑前,才能把框架做出来。

你可以多线程处理很多想干的事。要改变这种模式,需要持续训练。能坚持半个月,会发现自己原有的叙事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行动层面,还包括思维层面。

另外,要记住,思维是有惰性的。

遇到新问题,不应该总是想着用旧方法去解决。要培养新思维,得像给人工智能安装新程序一样,给自己大脑安装一套新的思考方式。

好比去公司上班,不走这条路,另外一条也可以到达。

下指令,改变叙事框架,持续的训练,半个月就能逃离原本固有的正向叙述,你的神经元结构也会被改写,试试看。

总结而言

不靠大脑,靠任务。

能不能效率高,人们常说取决于松弛程度。在我看来,一件事反复阻止你,大概率是叙事结构不对。

认知资源是分布式的,任务也是。想挑战一件全新的事,就去拆,拆完后,塞进多时间叙事框架内,好处是不必完全依赖于大脑的集中注意力,也能提高整体效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友自行上传或转自网路,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并致以最深的歉意。邮箱:marssir@vip.qq.com

本文链接:https://news.zaojiaoguan.com/news/21474.html

分享给朋友:

“如何靠任务思维提高效率?” 的相关文章

什么是大病保险?如何报销?

什么是大病保险?如何报销?

“大病保险”的报销范围是什么? “大病保险”报销不是对某个病种的报销,是对符合政策范围内的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报销”。 参保人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后,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的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起付线(不含)的部分,纳入大病保险报销范围。 “大病保险”是否需要个人申报? 不...

如何理解股票期权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股票期权是什么意思?

股票期权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给予持有者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股票的权利。它是一种合约,由买方(持有者)和卖方(发行者)之间达成,用于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股票交易。 一、股票期权的基本概念: 1.行权价格(Exercise Price):也称为执行价格或行使价格,是在期权合约中约定的买卖股票的价...

《至爱梵高》即将上映,教你如何看懂它

《至爱梵高》即将上映,教你如何看懂它

梵高的画被人称为传奇,拥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头脑和双手,以此描绘出了别样的人生和画出了许多名作。但好像出名的人总有些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以至于最后他的死亡也成为了不少人的谜底。 不过可以将这些片段式的作品连接成一部电影,而且原汁原味手工编制,也是属于电影与绘画界的奇迹,而且历时七年精心打造,不过这也是...

学术指数是什么?它是如何计算的

学术指数是什么?它是如何计算的

学术指数是什么? 它是如何计算的? 如果你关注那些最难进入的学校,那么你应该熟悉一个叫做“学术指数”的东西。这些大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来帮助他们对每个申请做出正确的决策,学术指数就是其中之一。继续阅读,了解你的学术指数如何影响你的入学机会! 学术指数是什么? 学术指数是常春藤联盟等大学的招生官用来加速决...

秋季如何护肤?

秋季如何护肤?

出场专家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 李晶 秋季来临,天气转凉,皮肤也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如皮肤干燥、脱屑等,这是因为皮肤真皮层中的血管网负责供应大部分表皮的水分和营养,而完整的表皮和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能够阻止水分的过度蒸发,保持皮肤一定的含水量。秋季空气干燥,早晚温差较大,毛孔收缩,皮脂分泌减少,皮肤...

如何选择零基础学画画培训班?

如何选择零基础学画画培训班?

如何选择零基础学画画培训班?一、考虑培训类型 在选择画画培训班之前,首先需要考虑培训类型。目前市面上的画画培训班大多数分为传统画画培训和数字画画培训。如果你更喜欢纸笔绘画,那么传统画画培训是更适合你的选择。但如果你喜欢数字素材和电脑图像设计,那么数字画画培训将是更好的选择。 二、了解师资力量 在寻找...

企业舆情管理如何行稳致远

企业舆情管理如何行稳致远

(作者万俊杰 系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品牌强企工作委员会首席舆情管理和合规建设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企业舆情管理是对一系列战略和策略的组合和擘画,旨在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形式的舆情风险,保护企业声誉,确保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舆情管理应该是企业必...

宝宝到没到语言爆发期,该如何判断?

宝宝到没到语言爆发期,该如何判断?

2023年了,我发现还有很多家长用老的办法,去判断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不是正常。几个月大会发声,几个月会叫爸爸妈妈等等。这些时间表啊,虽然有科学依据,但是并没有触及到语言发育的核心本质问题。 教大家四招,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不是在正常的范畴内。 第一项,先看孩子的硬件,也就是孩子的发音系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