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浪潮》影评

早间资讯网9个月前 (08-28)影评31

在这部电影中,赖纳从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了一个观念——“纪律铸造力量”。正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赖纳要求学生上课举手,并起立回答问题,逐渐发展到统一着装,再到后来学生自我的狂热,以至沉溺其中,不肯清醒。到电影的结尾,赖纳告诉学生们,他们所谓的纪律,就是法西斯的那一套而已,这个“浪潮”的组织,也必须停止了。

显然这部电影对于“纪律铸造力量”这一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对于由统一的纪律所凝聚起的强有力的组织,也是完完全全的否定,尽管曾有意无意涉及了其得以存在的某些原因,却丝毫不认可其应当存在的合法性。在这部电影里,或者说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认识中,集体行为显然是失控的,是毫无理性的,所谓“集体的纪律”,甚至是引发社会动荡与颠覆性政治危机的罪魁祸首——在一个小小的课堂上,五天时间就能复活法西斯主义。

所以我们就有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所指“纪律”,究竟是一种带有贬义的“束缚”,还是中性的“约束”?这种纪律,所指向的究竟应该是谁?

仅仅从这间教室发生的表面现象来看,穿校服,举手回答问题,或者称呼老师用尊称而非直呼其名,却完完全全和中国的现状是一致的,甚至日本、韩国的课堂也是这样的,这种安排和社会主义不社会主义无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主义的表现。统一的着装,统一的口号,统一的动作,统一的意志……这就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每天做的事情,而果真按照这部电影所述,简直是罪大恶极。但是我们的中学课堂并没有沦为法西斯主义的温床,更没有陷入集体的狂热而无法自拔,更没有像这部电影的结尾,怀抱着救世主的心态由教育插手政治。

类比何怀宏老师关于伦理规范的三个层次,我提出约束规则的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社会的普遍约束,即国家法律的约束,第二是某一群体内的约束,在这部影片中表现为“浪潮”这一组织对其成员的规范与塑造,第三个,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方面,是个体的自我约束,内心的反省——中国古人称之为“致良知”。第一层的约束我们已经说过了,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有意扩大或者说极端化第二层的约束,而对于最为重要的第三层的约束避而不谈。我们有必要从中西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文化,但也强调个体自律,而且将个体的自律放在很高的位置。中国文化的出发点是儒家所认为的“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古代的时候我们就提出过“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主张。

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人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这就是个人自律达到的结果。而且一般来讲,越是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集体,对个人自律也就更为重视。而在此基础上,个人构成群体就是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西方基督教文明是种典型的“罪感文化”,根基是对人性的怀疑和不信任,认为个人生在世间本身就是带着“原罪”的,因此只能靠外在的约束即“他律”。“他律”的结果是法治的发达,但是法律发挥作用始终是比较消极的,在这部电影中只在结尾出了人命的时候才出现了,除此之外就是个人自由的空间。而赖纳所说的“纪律”,很显然是带有负面意义的,因为它不论是起立回答问题还是统一着装,很显然是对原有个人“自由”行为与意志的侵夺,会使个人沦为群体的附庸,使个人丧失独立的理性,“从众”心理的缺点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群体走向极端。

所以相较而言,这部电影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对个人自律的要求几乎为零。比如卡罗的弟弟那么的桀骜不驯,他妈妈却只是说“他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底线的”;整个班里的同学有吸毒的,有夹带毒品的:班级人员构成也相当复杂。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正如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某位学生说的“所谓的价值都不存在了,每个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起来的目标,就是时代精神。”而如何找寻时代精神呢,影片没有做出回答。这部影片不仅是德国社会的现状,几乎是个人主义之下的现状。

这其中有一个悖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罪感文化”从根本上是怀疑、否定人性的,就像《单向度的人》所谓的,人是缺乏反思的;但是西方长久以来的个人主义,如这部电影反映的,又反对集体的纪律,丝毫不强调人的自我约束,不重视自身的规范,由此放任人性的堕落。因此由这些缺乏反思,本性凶恶的人组成了集体,而从内心里又蔑视集体的约束,其结果也只能是丧失理性,逐步堕落,也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

当然西方社会的学校不全是这个样子的,培养精英人才的学校——比如伊顿公学,对学生的约束是相当严格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而且也是统一着装的,却也没发生什么法西斯主义复活的情况。

西方社会毕竟是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也没有集体主义滋生的土壤,因此强行嫁接集体主义的某些表面形式,只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社会的扭曲,进而导致法西斯主义复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待个人的态度是很不一样的,对于“纪律”的理解也不一样,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现状也不相同,但是西方总是喜欢从自己对“集体主义”,对“纪律”的狭隘理解出发,进而将一切问题归结于“集体主义”和“纪律”,是很没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友自行上传或转自网路,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并致以最深的歉意。邮箱:marssir@vip.qq.com

本文链接:https://news.zaojiaoguan.com/news/2763.html

标签: 影评浪潮
分享给朋友:

“《浪潮》影评” 的相关文章

今日影评|在影厅背诗、跳舞?是打扰还是打call?

今日影评|在影厅背诗、跳舞?是打扰还是打call?

1905电影网专稿暑期档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累计票房突破14亿元,各平台评分居高不下。孩子们不仅可以看到古诗,还能了解诗人的文化,还能了解非常多的国学的文化。影院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背诵唐诗的“语文课堂”。 另一部电影《热烈》上映后吸引了大批街舞爱好者在影片结束后自发来到银幕下方的空地来一场酣畅淋...

《大佛普拉斯》影评

《大佛普拉斯》影评

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很早就能去太空,去月球,但是人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甚至是自己的。 菜脯,一个中年光棍,逆来顺受,被人呼来喝去,在一家佛像加工厂做保安,有时候还会兼职做送葬队鼓手。 他有个好朋友,叫肚财,瘦得皮包骨,以拾荒为生,落魄至此,但他多年来却一直坚持着一个爱好就是夹娃娃,他说,...

影评|奥本海默的沉默振聋发聩,人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

影评|奥本海默的沉默振聋发聩,人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

怀着一种对于“原子弹之父”的好奇,和对诺兰导演的信任,去电影院看了电影。这部电影的时长实在是吓人,整整三个小时,而且节奏很慢,剪辑也是插叙和倒叙的。没点逻辑性,或者知道这种叙事手法的人,真的是很难看懂,甚至在看的时候可能会想睡觉。 但是其实影片里加上了很厚重和激动的配乐,一般人也是睡不着的,除非真的...

一位爱电影的普通人,出了一本影评集

一位爱电影的普通人,出了一本影评集

8月17日,《穿行光影:像影评人一样看电影》的新书发布会在本届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本次活动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本书作者孟渐新、导演梁山与上海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赵芸共同与观众分享了关于电影创作与评论的思考。 《穿行光影:像影评人一样看电影》新书发布会现场 《穿行光影:像影评人一样看...

《小丑》影评

《小丑》影评

本以为希斯莱杰后,世间再无“小丑”,直到毫无争议斩获第92届奥斯卡影帝的杰昆菲尼克斯出现,再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美的“小丑”。 “小丑”这个经典角色出自DC漫画蝙蝠侠系列,并多次被改编为影片,其中最让全世界影迷印象深刻,至今话题不断的当属《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由希斯莱杰所扮演的小丑,他将小丑的狡诈、...

这个全球影响力顶尖的影评网站,今天塌房了

这个全球影响力顶尖的影评网站,今天塌房了

今日,外媒曝出一家公关公司通过直接向影评人付费来操纵烂番茄电影评分,已超过 5 年时间。 这家公关公司已被确认是Bunker 15,他们为每位影评人支付50美元左右的费用,烂番茄已开始针对性清理工作。 此前有报道称,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在看电影前要查看烂番茄新鲜度。 vulture网站的爆料原文中提到,...

影评丨《奥本海默》:渊深难测是人心

影评丨《奥本海默》:渊深难测是人心

阿茶 最近上映的电影《奥本海默》是一部描写科学家在争议性历史事件中使用争议性技术的影片。毫无疑问引发了观影热潮和持续讨论。大导演·诺兰筹备了数年,《奥本海默》被众多影评人和观众视为史诗巨作。其背景的厚度和人性探索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卡斯的演员阵容也相当豪华。诺兰选择的故事看似棘手,但却抓住了人心远比...

《荒野迷案》影评 | ①一场“狼人杀”的“劫”与“解”

《荒野迷案》影评 | ①一场“狼人杀”的“劫”与“解”

《荒野迷案》影评 | ①一场“狼人杀”的“劫”与“解” 林玉花 在推理中一步步解开谜团,找寻真相。全程在日照取景拍摄的《荒野迷案》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讲述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组织八名员工到野外进行团建,狂欢过后,公司老板焦旺却在当晚离奇坠崖身亡的案件。案发后,刑警和网警联合开展调查,最终查出惊人真相,...